青春风采

上海交通大学“青苗计划”第一期“青苗讲坛”顺利举行

  时间:2020-11-11  浏览:2217

2020年6月19日晚,上海交通大学第一期“青苗讲坛”顺利举行,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彭勃教授为“青苗计划”全体学员作了主题为“抗疫斗争中的国家治理优势”的讲座。

【彭勃,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院长助理(主管国际合作),兼任上海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治理创新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公共政策与社会管理】

(校团委副书记李灿致辞)

讲座伊始,校团委副书记“青苗计划”指导老师李灿作致辞,李灿老师首先对彭勃教授百忙之中抽空前来授课表示衷心的感谢,其次引用恩格斯“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的科学论断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所作的“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也同样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的重要论述,号召全体学员能够在“青苗讲坛”中学有所思,不断提高自我的理论思维能力和理论修养水平。最后,李灿老师结合近五个月来疫情发展的态势和影响,指出正是因为在党的统一领导下,我国采取了最全面、最严格、最彻底的抗疫举措,新冠疫情才得以成功抑制。

(彭勃教授授课)

随后,彭勃教授就我国在抗疫斗争中所显现的国家治理优势作了细致的阐述。首先,彭老师在课程开篇向大家讲解了风险社会的内涵,强调了风险是现代化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集聚性、流动性、异质性最终导致了风险的产生,且风险无法根除,唯有积极应对。彭老师运用“黑天鹅”、“白骨精”等比喻形象地展现了风险的严峻性、多变性、反复性。结合当下疫情,彭老师指出,这次风险事件是我们每个人一生当中的大考验,同时也是对国家和民族的大考验、对未来生活影响深远的大转折。其次,关于疫情防控的态势发展,彭教授用“球场演绎”的方式生动地向大家介绍了我国在疫情防控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局势转变,从初期(开场)的被动和猝不及防,到中期(上半场)的逐步站稳脚跟,再到后期(下半场)的精准有力、迅速扑灭的震撼效果,中国应对疫情风险的成效让世界瞩目。再者,彭教授分析了我国成功防控疫情的深层原因——我国治理模式和制度的显著优势。彭教授总结了以信任为基础的家长式“三无”治理模式(无掣肘决策,无条件执行,无保留投入)以及“以空间换时间”的防控思路。正是我国国家根系发达,深植于基层社区、人民对国家战疫的信心以及公共政策和行政管理在基层的创造性转化,国家基础性治理能力的源头活水才会涓涓不息,涌流不竭。最后,彭教授以社区为切入口,畅谈了提升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途径。简言之,“道”、“技”、“事”、“人”四步走。“道”是为把握科层制的限度,尽可能地动员和团结大家共同参与治理;“技”是为以使用的便捷性和经济性为标准,运用战略规划,设计智慧治理技术;“事”是为做好社区的科学分类处置;“人”是为在基层党建工作中抓住人、吸引人,发挥人的专业化政治化作用。

(提问环节彭教授回答)

课程的最后,大家进入提问交流环节,同学们就自己困惑和感兴趣的问题以及话题与彭勃老师进行了沟通。其中,针对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董梦婷提出的家长式“三无”治理模式背后的何种价值观支撑的问题,彭勃老师回应道,这要区别中国与西方明显的体制差异、文化差异以及人权、自由思想的差异,在面对风险变化时,我国的政治制度和传统文化能够使我们做到有效地应对和治理。针对低碳学院的覃桂妹提出的如何让信访工作在国家治理中做到更好的问题,彭勃老师认为,必须持有公允的态度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通过各方面体制机制和平台机构来促进信访化解工作体系的完善。关于媒体与传播学院的李荣祥提出的疫情期间我国的对外宣传工作如何更好地开展的问题,彭勃老师说到,我们必须学习老一辈革命家、政治家的话语能力,在对外宣传中不能自说自话,必须做到软中有硬,柔中有刚,用智慧的话语为对外宣传工作扫除障碍,开路辟道。

此次讲座,丰富了“青苗”学员们对于疫情防控中的中国之治的认识,加深了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理解,并且也坚定了对于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的认可和人民至上的群众立场。希望了“青苗”学员们能够在提升理论思维能力的同时,学以致用,建言献策,奋力投身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建设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添砖加瓦。

  • 地址:上海市闵行区东川路800号
  • 邮编:200240
  • 电话:86-21-54740000
  • 传真:86-21-54740000 
  • 共青团上海交通大学委员会官方公众号

版权所有©2020 交大青年 沪交ICP备05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