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风采

主题征文 | 11、仇沁怡:韶华有尽,行者无疆

  时间:2022-07-10  浏览:954

韶华有尽,行者无疆

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 仇沁怡

 

     年难留,时易损。今日蓦然回首,才发现我加入中国共青团,已是七年前的事情了。

 

初入组织的懵懂

      时至今日,我依然对初一那年的入团画面记忆深刻,我记得作为入团候选人被全班进行匿名投票时的紧张,也记得入团考核时默写入团誓词的谨慎,记得站在国旗下右手握拳庄重宣誓的笃定,也记得在团员证上一笔一划写下自己姓名的坚定。

      可能那个时候年纪小,还是被中学保护在温室里的花朵,除了偶尔一两趟的敬老院之旅,和一年一度的烈士陵园祭扫之外,我好像很少使用到自己的团员身份,即使我时刻谨记自己是一名共青团员,谨记自己是中国共产党的助手和后备军,那枚小小的、红黄相映的团徽,却还是依旧长时间地躺在书桌的一角,日渐蒙尘。

 

经历疫情的成长

      真正将共青团员的意义与使命内化于心,大概是今年上半年,疫情于沪突然爆发的那段日子。从身裹棉服到换上单衣,从绿芽新生到落樱满地,我无数次见到那枚印有团旗、齿轮、麦穗、太阳的徽章,在一个又一个学生志愿者的胸口,熠熠生辉、闪闪发光。而在距离病毒更近的核酸检测一线现场,我又见到了更多的“党员先锋队”旗帜随风飘扬,菁菁堂、东中院、霍英东体育场……总能让在核酸队伍中的我感到心中有涟漪波动。

      记得2020年我作为一名共青团员,作为共产党的后备军,在入党申请书中写道,我对党员的认识是——“这是一群为人民服务不求回报的群体。”但在看到了疫情中那么多冲锋陷阵的党员团员之后,我有了新的认识,我认为无论是共青团还是共产党,都还是一个很“敢“的群体!小学的时候背毛主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倒是不曾对这个“敢”字过分留意,但现今一看,这一句最传神的莫过于这个“敢“字——从前的共产党人敢于在民族危难的时刻挺身而出,即使一生艰难辛苦,也不为祸福避趋;而今的共产党人敢于在疫情爆发的时候冲上一线,即使在防护服下闷出一身汗水,也不辞辛劳,不想退缩。而一直作为后备军的共青团员们,则时刻准备着,为冲上一线积蓄青年的力量。

     突然想到从前读余光中先生的《欢呼哈雷》,里面有一句我很喜欢的话:“下一次你路过,人间已无我,但我的国家,依然是五岳向上,一切江河依然是滚滚向东,民族的意志永远向前,向着热腾腾的太阳,跟你我一样。”五四运动时期的青年学生们无畏无惧,哪怕输了肉体,也要赢得灵魂,去点燃被尘封已久的民族信仰图腾。疫情时代下的青年学生们直面病毒的肆虐,用温暖的力量、坚定的信念,去浇灌永不开败的民族信仰之花。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国家的强盛的确需要源源不断薪火相传,个体的前行脚步是终会停止的,但共青团的使命却永不会消逝。一代又一代的共青团员也会始终坚信,有风有雨是常态,风雨兼程是状态,风雨无阻是心态。即使个人韶华有尽,但群体的前行永无边界。

 

对于自我的展望

      决定入团之前,一位长辈曾跟我说,这个世界上的理想实现有两种,一种是我实现了我的理想,一种是理想通过我得以实现。我想多年过去,我才终于能一窥二者同异。入团七年,今天我想重新对身为团员的自己提出警醒——团员身份从不仅仅只是一种荣誉,希望你即使在一个平凡的躯壳里,也能尽自己的努力,为群体大理想的实现添砖加瓦,毕竟《少年中国说》有云:

     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

  • 地址:上海市闵行区东川路800号
  • 邮编:200240
  • 电话:86-21-54740000
  • 传真:86-21-54740000 
  • 共青团上海交通大学委员会官方公众号

版权所有©2020 交大青年 沪交ICP备05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