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风采

微团课第八期|《共产党宣言》是如何传播到中国的?

  时间:2021-03-08  浏览:2403

    讲述“四史”故事,重温红色精神。

    上海交通大学“四史”微团课第八期:让我们走进《共产党宣言》中译本的诞生!

 

 

       

        1920年3月底,在上海的戴季陶找到《民国日报》主笔邵力子,请求帮忙物色一位高手,把他从日本带来的《共产党宣言》日文版翻译成中文。邵力子说:“此等重任,非杭州的陈望道莫属!”于是戴季陶便把邀稿函以及一本日语版的《共产党宣言》带给了陈望道。

 

 

        当陈望道接到邀请之时,他埋藏在心灵深处的心愿被激活了,他深知这封信代表着时代的使命、历史的重任。 带着重托,陈望道回到家乡浙江义乌分水塘村。几经考量之后,他选择了自家屋旁的柴屋作为自己工作的地方。有一次,陈望道母亲做了糯米粽子并加了一碟红糖端进来。陈望道一边吃粽子一遍工作。等到母亲进去收拾碗碟的时候,竟看到儿子满嘴都是墨汁,碟中的红糖却一点没动,原来他是蘸着墨汁吃完了粽子。正是陈望道全然忘我的工作精神,才把共产党宣言给翻译了出来。

        《共产党宣言》中文版直接催生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一本书影响了一群人,一群人改变了中国命运。这本小书,为中华民族点燃了新的希望!

        为了帮助同学们了解微团课的内容,提供合适的实践地点,系列推出了【相关四史教育场馆】板块,推荐与主题相关的四史教育场馆。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共产党宣言》展示馆。

        陈望道旧居位于上海市杨浦区国福路51号。这栋小楼的二、三层曾是陈望道1956年到1977年在复旦大学的寓所。旧居于2014年入选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由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和复旦大学发起,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和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参与,辟建为《共产党宣言》展示馆,作为复旦大学校史馆专题馆,长设“宣言中译 信仰之源”主题教育展。

        展馆分为两大主题陈设:“宣言中译 信仰之源”展示《共产党宣言》的诞生、中译和影响,彰显上海红色起源地的精神与传承;“千秋巨笔 一代宗师”介绍《共产党宣言》中文首译本译者陈望道的生平事迹,勾勒作为社会活动家、教育家、思想家、学者的陈望道的光辉人生。

蔡骏凯

上海交通大学

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

2020 级本科生

 

对话作者

为什么会选择这个主题呢?

今年正值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这10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着我们国家克服种种困难,不断发展进步,跻身世界前列,没有党在这100年的领导,就没有我们现在的美好幸福的生活。我们坚信,中国共产党讲继续领导我们走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国家富强!

回顾这一段历史,有什么感想吗?

我们现如今的幸福生活离不开老一辈爱国人士的奋斗与付出。回顾四史,更是回顾这些爱国志士的精神品格。李大钊先生有言: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现在我们正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当勇担使命,发挥我将无我的精神,不停努力,不懈奋斗!

 

撰稿|蔡骏凯

排版|袁维妮

  • 地址:上海市闵行区东川路800号
  • 邮编:200240
  • 电话:86-21-54740000
  • 传真:86-21-54740000 
  • 共青团上海交通大学委员会官方公众号

版权所有©2020 交大青年 沪交ICP备05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