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风采

[青春足迹]李施宏:观于海者 雅量豁然[图]

  时间:2015-01-04  浏览:1171

 人物白描:李施宏 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 2010级工程力学系

曾经,他热忱于学生工作,活跃于院系之间;曾经,他专注于知识海洋,傲然于工力榜首;曾经,他执着于科研,奋战于实验前线;而今,带着四年的成长和收获,他即将在常春藤盟校之一的布朗大学踏上新的旅程。李施宏,以广博的心胸承载着丰富的大学经历,以通达的视角看待前进之路上的变折,海不拒流,行者无疆。

识人生变化,方胸有成竹

刚进入大学,李施宏像大多数新生一般,也曾懵懂迷茫,也不知自己大学这四年该如何度过,更不知自己将会以何种角度切入社会。新生第一年,一道没有标准答案的选择题摆在了他面前:是专注学生工作成为部门领袖,或者以学业为重励志当“学霸”,还是广泛涉猎走上“文青的不归路”?与一部分坚定不移地在其中一条大学轨迹上奋力拼搏的同学不同,李施宏并没有一下子就给自己预设人生轨迹,他体内的不安定因子驱使着他在大学第一年体验了不同的校园生活。总的来说,李施宏的大学轨迹可以用“尝试”和“多元”二字概括。 

“学习固然重要,但单纯学术又未免苍白了多彩的大学生活。” 大一刚开始,李施宏便给自己的成绩设定了接受底线:保证年级前30%,不影响大二专业分流的选择机会。于是他便在保证基本的学习时间的同时,尽可能多的参加各个组织或活动以发掘自身的喜好和能力。为了能进一步提升自身的沟通和协调能力,李施宏申请加入校学联的联络中心;同时他也希望能多多接受文艺气息的熏陶,同时申请成为船建学院文艺部的一员。 

尽管此前的学生会经历让李施宏对这类工作和体制有比较清晰的认知,可大学第一年的学生工作仍然带给了他全然新鲜的体验。在学生会文艺部,他与志同道合的朋友畅谈文艺,共话音乐,一起K歌,拍视频,共度了一段快乐的时光。但是最令他难忘的,是大家在一起准备迎新晚会时,几天几夜通宵看视频,剪视频,审节目,督促排练,为了晚会的成功每一个人都倾注了相当的心血。整个文艺部就像被一种强大的力量团结在部长周围,每个人为了共同的目标奋战着,积极参与着。从前的陌生不再是问题,大家之间的距离好像瞬间被拉得很近。这让李施宏深深体会到,一个团结集体强大的向心力和这个集体成员间患难与共的兄弟之情。在军训时,李施宏又参与了政工工作,同样是文艺部的朋友,同样是通宵达旦的奋战,同样是团结一心的努力,同样是同甘共苦的战友。在四年大学生活里,有这样的一群一同奋斗过的朋友,足矣。 

校学联联络中心带给李施宏的则是全然不同的体验。联络中心俨然一个职场,进行的是类似于政府部门的工作,这里的工作偏向规则化、程式化。无论是学校内与各个社团的联络,还是学校与学校之间的联络,乃至与企业的联络,文书、信函、接待礼仪等等都有明确的规范和标准。在这种井然有序的工作氛围中,如何高效完成任务、如何进行团队管理和内部建设、如何公关、如何处理紧急事件等等成了他每天需要面临的问题。经过两年的磨砺,他坦言自己成长许多。 

此外,他还多次报名成为志愿者,体验不同的工作过程与状态,也参加了包括“行思沙龙”在内的一些极具启发性和正能量的社团活动。在一年的学生工作中,李施宏不断尝试着各种氛围,同时也在不断思考,究竟哪一条才是适合自己的道路。他反复审视着自己,模糊的前景也渐渐变得清晰。他觉得,自己诚然有文艺的一面,却并不具备足够的理想和热血来坚持高举文艺大旗;同时,职场和管理中的哲学复杂深奥,也不是自己短时间内能掌握的。在反复权衡下,他还是决定走上了偏学术的道路,希望以后能以一个工程师或者科研人员的身份为整个社会创造价值。 

海不拒百川,故而成其大

虽然已经做出了潜心学术的决定,但是到底选择什么专业继续攻读着实曾让李施宏纠结过一段时间。但是幸运的是,当时分管船建文艺部的学生会副主席李霄霖学长经常和部门里的成员一起探讨专业分流一事:“对于专业分流的问题,我觉得不应该将目光仅仅停留在专业排名上,更不能草率地根据绝大多数人的选择而选择,而是应该想清楚到底什么是自己喜欢的、想做的。”深受学长启发的李施宏扪心自问,最终选择了强调数理基础培养,适用领域宽广的工程力学系作为本科专业。他坚信,没有任何行业是波澜不惊,没有任何人生是一成不变。在不反感的底线之上,如果做出的选择能极小化地损害后续选择的权利,那么这个选择便于理正确。事实上,李施宏一直在不断的学习中反复着自身定位的过程,所以时至今日,他都不太愿意过分限定他未来人生的轨迹,他希望自己能始终保留着选择权。李施宏说,与其在做了选择以后后悔,不如让自己人生多保留其他的可能,不给人生留遗憾。 

李施宏坦言,他这种热衷于多元和选择的特质很大程度上是由邵梅仪教授启蒙的。这名毕业于哈佛大学东亚学系的美国华人老师带给李施宏的影响超乎预计。在课堂上,邵梅仪总是强调多角度的看待事物,对待信息源要抱有谨慎和客观的批判态度,尽可能地避免自身想法于学生对事物判断的影响。在这自由思考的氛围中,李施宏逐渐明白为什么说没有任何事物可以被绝对二分成“对”或“错”,为什么我们没有权利去断言事物的正义性。事实上,我们能够做的仅仅是理性地倾听和极大化地理解包容。宛如道家强调的“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那般,客观和包容才能造就多元,多元便会让世界更有趣。而多角度的思考便给这种多元化提供了肥沃土壤,它也是批判性思考的第一步,更是做出客观选择的必要前提。李施宏说,“我倾向于先了解再选择(正如之前我选专业那般)。因为如果先做出了选择,我便会不自主的搜寻证据为我的选择辩护。但是,这样对于其他选择是不公平的,只有全然了解事情的整体后做的选择,才可能是最客观的。”看待事物时,我们习惯于预设自身立场,而这立场却往往误导了我们的判断,就像障目之叶,只有拿掉它,泰宗才得以显现。 

“不能做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侏儒。”这是李施宏在邵梅仪的言传身教中体会到的另一层面的教诲。在强调敏思慎行,且思且行的“行思沙龙”的例行活动中,李施宏有机会听到来自世界各地青年领袖,社会精英以及极具想法和创意的同学对他们思考和行动背后故事的分享。在与思者和行者的交流讨论中,思想的火花不断碰撞,李施宏不断吸收着,不断学习着,他的视野变得更加开阔,他的思想变得更加包容。在这里,他不仅学到了如何作为一个活跃主动的思考者,也努力成为一个脚踏实地的行动者。 

由体味个中生态,到包容各种声音,李施宏不断进行着心路历程上的蜕变,一路选择而来,李施宏都以包容与接纳看待每一个可能性,都在宽广的选择中谨慎而又自信。和而不同,每一个观点都是他更进一步的阶梯。 

在这种批判性包容带给李施宏越来越多快乐和成就感的同时,他愈发对这种思维方式的来源感到好奇。李施宏很想知道,到底是什么样的教育模式,或者文化,亦或者氛围让邵梅仪能够具有如此强大的包容能力和客观态度。怀着对这种批判性精神追根朔源的热情,同时为了体味更多元的世界,进而丰富人生阅历,李施宏决定出国深造。 

惟朝乾夕惕,当水到渠成

在选择出国后,学习便成了李施宏重要的任务,于是他勤于学业,排名也由进入力学班之初的中上水平冲刺到了第一名。在谈到学习方法时,他特别强调要及时总结。他发现,大学几年所知所学看似分门别类,实则一脉相承。后面的学习往往是前面课程的深入化与细化,所以往往只是从不同角度和不同层次去看待同一事物。所以巩固当前所得,将其归纳于知识网络中,不仅有助于当前课程,更有益于接下来的学习。 

科研经历对于出国来说也很重要。李施宏在大二时通过实验开始接触研究,有一次做材料拉伸试验时,材料出现打滑问题,本来组员一筹莫展,但老师仅仅把夹持端裹了几圈胶带,问题就解决了,这个经历给了李施宏很大启发,做学问也要灵活。 

对于科研,李施宏有几点建议,一个就是定期整理成果,便于最后总结和文章撰写,还有就是向导师汇报科研结果时尽量做到表述充分,结论要具有完整背景和分析,利于导师了解你在做什么,即将做什么,当下或者即将面临的难点和挑战。另外,还需要主动联系老师,寻求科研课题,对丰富科研经验很有帮助。 

做出国准备的重要一环就是语言学习,为了提升自己英语水平,他在大一下半学期就报了托福班进行英语学习,但是因为各种原因,报考托福的进程耽搁下来。在大二下学期,他开始准备GRE考试。三月份他报了GRE基础班,每周都要乘坐校车去徐汇,回来还要背单词,作总结,搞科研,每周末要从早上八点到忙到晚上十点。放假回到家后他为了继续巩固英语能力,报了GRE强化班,此后便开始了持续一个月每天五小时的课程学习,课下还要自学导师布置的英文书籍,并作总结汇报。虽然他已尽力多核处理各类工作,但很可惜,当年的GRE成绩并不尽如人意。 

回到学校后,李施宏又投入到紧张的科研工作中,致使英语考试一拖再拖,到了大三暑假,此时距离申请还有五个月时间,托福未考,GRE成绩还要再战。这时,李施宏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紧张感和压迫感。那一个半月,他完全把自己封在寝室,从早晨醒来就开始狂学英语,他每天给自己规定背三个单元单词,每单元基础单词有一百个,每个单词有几个不同的释义,而每个意思下面又有数目不等的同反义词。李施宏坦言,往往到了晚上十点他才勉强完成两个单元。为了使自己能够背下去,他就夜跑校园,跑得大汗淋漓,回来洗个澡继续背单词,背到凌晨两三点才睡觉,第二天一大早起来又如此循环。他每天唯一的消遣就是看看美剧和新闻。就是凭借这超乎寻常的毅力,李施宏才日复一日地坚持下来。在一个月内攻破三本厚厚的词汇集。而最终的成绩也没有令他失望,之后的托福考试也顺利通过,他终于可以出国了。 

在这里,又不得不提到李施宏的另外一位学长李寅峰,和他的导师李中华教授,正是李寅峰学长和李中华教授的理解和帮助,他才可以顺利完成考试,申请到布朗大学。 

承春风夏雨,望薪火相传

当李施宏在准备英语考试同时,他申请加入李中华的研究组并且在李寅峰的指导下,开展了新一轮的科学研究。可是为了能够充分备战考试,取得满意的成绩,分配给科研的时间就必须大量转移到英语学习中。这个时候,李寅峰给予他很大的支持与鼓励,也尽力打消李施宏内心的担忧和顾虑。正是因为学长的理解,李施宏才能全身心专项突击英语,让出国的准备顺利进行。 

在项目进行中,李中华和李寅峰不仅悉心指导李施宏研究,倾囊传授,而且时刻关切他的申请情况。实验室的其他师兄师姐们也十分热情阳光,这些可爱可亲的前辈们不仅使他在研究过程有很大进步,受益匪浅,同时也让他的申请过程充满了欢乐。 

李施宏回忆这段经历时说,很多时候你以为很多事情是你自己做的,其实不是,没有别人的帮助,你也许什么也做不成。 

或许正是因为受益于很多前辈热心的教导,李施宏非常乐意与学弟学妹们分享自己的经验,愿意向他们伸出援手。同时他也认为这种传统非常值得传承下去。事实上,每一届同学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前辈们都曾经历过。因此来自于前人的经验和帮助,可以让学弟少走很多弯路。他希望所有曾经接受过前辈们指点和帮助的同学,能够把这颗爱心传递下去,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处于迷茫的学弟学妹们。让这种氛围延续下去,编织成线,连接成网。因为这么做,受益的不只是某一个个体,或者某一届学生,而是这么一代一代地传接下去,最终影响着整个交大人。饮水思源,薪火相传。 

山川如有界,心野却无疆。闻鸡则起舞,乘风而翱翔。 

别却峥嵘过往,背上新的行囊,李施宏又在路上。 

  • 地址:上海市闵行区东川路800号
  • 邮编:200240
  • 电话:86-21-54740000
  • 传真:86-21-54740000 
  • 共青团上海交通大学委员会官方公众号

版权所有©2020 交大青年 沪交ICP备05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