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风采

霍婧:环保之舟勇往直前

  时间:2013-03-22  浏览:1036

   自画像:霍婧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大四

  我愿把自己的人生比拟成一次大海上的扁舟航行,船上载着的是我的环保梦想。我不追求一帆风顺的旅途,因为在海上狂风暴雨是再平常不过的,但只要有勇气、有毅力,我相信一定能遇见最美丽的风景,到达绿色的彼岸。

  起航,是两年的勇气积淀

  环保之舟的起航,要从四年前的专业选择说起。那时的我一心选择了环境科学与工程。我知道,这不是盲目从众,亦不是头脑发热,而是遵从我心,因为几乎从高中开始,我就认定环境保护,将是我一辈子的梦想与坚持。

  高中时期我因为由瑞典隆德大学主办的青年环保小硕士项目(Young Master Program)而与环保结缘。经过一个学期每星期数小时的环境课程学习,我第一次意识到世界范围内的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同时也接触了可持续发展等概念。在节能灯在国内并不普遍的2007年,我便启动了第一个环保课题:《节能灯的推广》,通过试验验证了节能灯的低功率高光效的优点、走入上海灯具城发放传单推广节能灯、在学校举行义卖建立了节能灯资金。同年,我带着该课题来到了美国康涅狄格州的一所中学进行校际交流,期间,我向美国师生们介绍了我的课题,并学习了节能灯在康州的推广途径与方法。

  通过这个活动,我意识到环保是一个能使我获得快乐及内心的满足的活动,但也意识到“环境事业”不止是宣教活动,更多的则是关乎科技、关乎科研。也就是在那个时候我第一次决定报考环境专业,并在2009年如愿以偿地进入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学习,环保之舟,正式起航。

  风雨,让我看到最美风景

  风雨历练,在交大环境学院的四年,我愈加成熟。一是科研,一是实践。

  科学与技术的进步离不开科研,而科研也是我大学生涯的主旋律。我大二上就参加了PRP项目,跟着导师及研究生学姐学长做课题“C60纳米晶体颗粒在传统饮用水处理过程中的去除及迁移转化机制研究”。结题后,我在学院张波副教授的指导下,独立开展了新的课题。题目确定后,我和研究生一样,从查文献、定方法、做实验、处理数据等等全都亲力亲为,课题的完成过程中,我积极思考,主动交流,使自己的课题取得了较好的推进。大二大三,除了繁忙的课程外,我每周还花近二十小时在实验室做研究。如今,我已有两篇科研论文进入投稿审核阶段,两年多的科研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我不仅学到了如何操作仪器、如何设计实验、如何撰写学术论文,更从学长学姐身上学到了科研精神,感受到了科研过程中的快乐。

  另一方面,我也积极参加社团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我曾在三年内两度担任上海宋庆龄故居义务讲解员,甚至大年初一也放弃和家人的团聚,坚守在志愿者的岗位上,耐心为各国来宾介绍国母的事迹;大二世博会期间,我光荣地成为“小白菜”志愿者,在接待任务繁重的中国馆认真站好每一班岗,热情为游客们提供服务,并获得志愿者之星等荣誉称号。除了志愿服务,我也积极参加各类文体活动。我曾作为学院辩论队的主力队员,参与并见证了我院辩论队收获联合杯比赛亚军的过程;排球比赛、长绳比赛、军训文艺汇演等活动也都活跃着我的身影,并始终乐在其中。因为从高中起便立志成为地球的守护者,进入环境学院后,我积极参加各种环保活动,希望能发动更多人加入环境保护的行列。作为绿色之友环保协会的外联部部长,我先后组织或参与了水果贺卡、地球一小时、绿色校园评估、奉贤海湾种树等活动,并在上海交通大学第一届环保创意大赛中荣获一等奖。

  远航,环保之舟勇往直前

  几次远航,是我的国际之旅。

  2010-2011年,我连续两年参加了桑坦德银行赞助的TOP项目,第一年作为中方接待代表,参与负责中巴全体师生的日常生活及旅游行程的安排,并全程担任翻译;第二年,我远赴巴西交流访问,考察了圣保罗、里约热内卢等近十所高校及企业,和巴西学生一起听中巴两方的教授讲座,分析两国以及世界范围内的环境问题及解决对策,并在项目接近尾声时进行了关于可持续发展的课题汇报,取得了第一名的成绩,得到了两国教授的赞许。

  大三上,我赴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交流了一学期,深切感受到发达国家的环境专业的教育体系,也学习了更先进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同时,我也对我的三年环境专业的学习进行了深入的反思:环境科学与工程,在国内算是新兴专业,在技术和专业人员上存在大量缺口,而环境专业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相当成熟,因此,这一次的交流,坚定了我出国深造的决心,去接受更先进的教育,学成后返回祖国,为中国的环境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转眼间,我的环保之舟已航行了四年,有过风雨,也见过彩虹。如今,大四的我已准备好继续前行。在毕业的岔路口,我选择继续出国深造,并经过几番考量,最终选定了爱因斯坦的母校,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专攻水处理工程。我相信,这是一个新的起点,我的环保之舟一定能扬帆起航、勇往直前。

  • 地址:上海市闵行区东川路800号
  • 邮编:200240
  • 电话:86-21-54740000
  • 传真:86-21-54740000 
  • 共青团上海交通大学委员会官方公众号

版权所有©2020 交大青年 沪交ICP备05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