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专栏

优秀毕业生 |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虞洁攀:非典型工科生的转型之路

 时间:2021-03-29  浏览:1664

非典型工科生的转型之路

——记我在交大的六年半

初次和交大相遇是2014年的春天,那时候的自主招生还是“北约”、“华约”的联盟考核形式,理科生的我选择参加了交大所在的华约联考。得益于物理竞赛打下的基础,我顺利通过了交大的笔试,受邀来学校参加现场面试。犹记得那天的陈瑞球楼下站满了乌泱泱一片的家长和考生,那种紧张的气氛颇有一丝全国各地尖子生聚集在此华山论剑的感觉。面试结束后,我如愿拿到了交大自主招生一本线预录取的资格,录用的是第一志愿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的机械工程(国际化试点班)专业。

一晃眼到了9月,终于正式入学了。大一那年过得异常忙碌,一面是繁重的课程学业,一面是各种社团和学生会活动,对大学生活充满新鲜感的我,什么都想参与什么都想尝试,每天的日程排的满满当当。课程方面,高等数学、C++编程、强化物理、理论力学、数理方法、电子电工技术等等都是极其硬核的课程。经常一堂课讲完一章高难度的课程知识,需要课后下苦功夫吸收消化,同时还有大量的习题作业要完成,某些课的单次作业可能需要花上四五个小时的时间。那时候经常和同学开玩笑地吐槽自己填志愿时怎么这么想不开,选了一个地狱模式的专业,每天就是教室、图书馆、寝室三点一线的生活。到了大二,学院开始鼓励大家参与科研工作,于是我也试着报名参加了大创和PRP项目。也正是在该过程中我开始思考自己的职业规划,因为我发现我似乎并没有很享受科研的过程,相比于面对机器的纯技术研发,我更喜欢与人的互动交流。大二下学期,学校提供了二专修读的机会,经过思考我申请了金融二专的修读。但这也意味着我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但所幸付出是值得的,金融二专的课程内容极大地开阔了我的视野。其中我最喜欢的是卓建伟老师的金融学和投资学课程,卓老师授课风格幽默风趣,善于将理论和实践结合,将枯燥的理论内容以平实的语言娓娓道来,让当时还是金融小白的我对资本市场和投资有了初步的认识,可以说是我金融学习的启蒙老师。差不多从那时候起,我萌发了从事金融行业工作的想法,开始有意识的关注行业新闻、参加各大公司来交大举办的宣讲会,来加深自己对金融行业的理解。

大三下学期对我而言又是一个关键的转折点,身边的同学开始分流走向了不同的选择,有的忙于考雅思托福准备出国的申请,有的醉心科研斩获多项发明成为了学术大牛,有的忙于case mock决心拿下咨询巨头的工作offer。大家都忙碌着朝自己的梦想努力。我在出国和国内读研之间犹豫,在机械和商科专业之间抉择。因为大部分同学的选择是出国继续攻读机械专业的硕士或者博士学位,当大部分人做了这个选择时,就很容易让自己感到迷茫,如果换专业的话,四年的沉没成本似乎有点大,而且也无法预料转专业后是否真的能有较好的发展。但是从事技术研发工作于我而言确实不是一件有幸福感的事情。最终我还是选择遵循自己的兴趣,申请了安泰经管学院的保研夏令营。在经过各种努力和重重考核后幸运地拿到了保研资格,为在交大的求学生涯又续上了两年半的时间。

保研安泰之后,安泰老师给我们建了一个微信群,并在群里大量推送实习信息。当时的我对资本市场的认识还非常粗浅,甚至连买方、卖方、一级市场、二级市场这些基本术语都没搞明白,看着群里实习贴中,那些知名券商、基金、PE/VC公司的名字,只能说是心向往之。等到了临近本科毕业,6月份左右,忙完了毕业论文后,我试着投递了简历,申请了国泰君安企业金融部的实习岗。很快接到了面试通知电话,约着次日去公司面试。由于时间紧迫,我甚至都没有一条现成的正装裤子,稀里糊涂地穿着破洞牛仔裤,套了件白衬衫就去面试了,现在回头想想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第二天一早,我带着单薄的简历内容,穿越半个上海从闵行跑到了陆家嘴,面试约在了公司附近的咖啡店,面试官是个极具亲和力的胖子,本硕就读的都是剑桥大学的工科专业。我清楚的记得面试中有个问题是让我讲讲P/E市盈率的涵义,并对某两家上市公司的P/E进行比较。由于缺乏实践经验,当时的我支支吾吾只能说出P/E的基本定义,却无法解释其深层次的涵义。两年后的今天再回过头来看这个问题,其实相当基础,但也确实是投资中的核心关注点。感谢Kevin对于新人的包容,大概是因为同是工科背景出身,他并没有在金融专业知识上对我过于深究,反而和我聊起了物理问题。整场面试以对转动惯量的讨论而收尾,就这样歪打误撞我拿到了国泰君安的实习机会。本科毕业的暑假我在徐汇校区边上租了个房,正式开始了实习。那个夏天过的极其充实,很幸运遇到了非常耐心友善愿意分享的带教老师Kevin和一群志同道合的小伙伴,有机会深入接触到项目团队的核心工作,实习期间先后参与了借壳上市、A+H上市、M&A等项目的资本运作方案设计,让我第一次对投行的工作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在后续的求职过程中Kevin和实习生小伙伴也给予了我很大的帮助和支持,在此再次感谢。

9月份开学后,我结束了在国君的实习,投入了硕士阶段的课程学习。我修读的专业是管理科学与工程,师从李海刚教授,具体的研究方向为电子商务领域的技术创新与管理。除了学业上的导师,学院职业发展办公室还给我们配套了职业导师。经过双向选择,我和水木投资的刘翎老师结成了师生关系。在这里我要衷心地感谢李老师和刘老师,两位老师分别在学术和求职方面给了我很大的帮助。李老师为人和善,亦师亦友,在课程学习和论文写作方面给了我非常多的指导,也很关心我的日常生活和求职情况。刘老师在私募股权投资领域经验丰富,和我们保持着定期交流,经常给我们分享优秀书籍和行业新闻,并提供PE投资的实践机会。还要感谢安泰的职业发展办公室举办的各种讲座和求职分享,研一的时候由于课程安排较多没时间参与实习,我就通过参加各种讲座的方式来了解金融行业各细分领域的工作内容和所需要做的求职准备,在和学长学姐的交流中近一步明确了自己的求职方向,把目标范围缩小在了一级市场领域。此外,我还利用研一的课余时间备考了CFA和CPA证书,学习了财务估值建模,弥补了自己在财务和金融知识方面的短板。我始终相信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只有做足全面的准备,在机会来临时才能掌握更多的选择权。

研二之后,随着课程压力的缓解,我开始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实习。先是在海通证券的投行部参与了某新材料公司的科创板IPO项目,期间充分体验了投行承做岗的工作,对投行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之后,我又去了中金资本实习,从事TMT领域的私募股权投资,也正是这段经历让我确定了自己的求职方向。之所以选择私募股权投资作为求职方向,一个原因是这份工作是个持续学习的过程,能够有机会接触到各行业优秀的创业者,学习他们的思维方式,掌握行业前沿的动态,可以让我从一个较广的视角去理解经济社会的运作;另一个原因是这份工作可以较好地发挥我的工科背景优势,因为很多行业比如半导体、先进制造,是有一定技术门槛的,而我在本科期间打下的技术积累,能够帮助我更好地理解这些概念。

曾一度以为从事金融工作后,本科四年学的东西可能再也用不上了,但后来才发现那些曾经苦苦理解的硬核知识、动手实践的项目经历会在未来的工作中不经意间起到融会贯通、豁然开朗的作用。比如实习期间,在做半导体材料项目资料时遇到了曾经在《工程材料》课上学过的专业术语,在智能制造项目调研时回忆起在金工实习课上亲自实践过的激光切割经历,在机器人项目分析时联想到毕业设计的工业机械臂开发经验。曾经付出的汗水,终究会迎来收获,只不过收获的时间或许有先后。写到这里,我又想起了本科上过的一门专业课《强化物理》,授课老师是袁笃平老师,相信上过袁老师课程的同学都应该记忆犹新。袁老师的强化物理课程,与常规的物理课程不同,课后作业和考核形式“五花八门”,例如 “从光学角度谈谈为什么黑天鹅那么黑”、“上海到纽约航线怎样飞最短”、“测算交大食堂中午用餐的人流量”……为了完成袁老师的作业,我们买了各品牌的餐巾纸自行设计实验进行纸巾性能测试、跑到交大凯旋门估测凯旋门的高度和总质量。袁老师用他奇妙的作业激活并拓展我们的思维,让我们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枯燥的物理公式可能很容易就忘了,而背后的底层逻辑以及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才是受用终身的,而这正是本科的工程思维训练带给我的宝贵财富。在安泰期间也有幸遇到不少老师,比如《多元统计分析》课程的骆建文老师、《计量经济学》的钱军辉老师,都非常强调底层逻辑思维的搭建,帮我打下了扎实的数理统计基础。

回首在交大六年半的求学时光,从闵行到徐汇,从机动到安泰,不变的是一颗技术之心,信仰技术,拥抱创新,以技术为舵,以资本为桨。毕业之后,我将入职金浦投资,从事智能科技领域的私募股权投资工作。当下正值中国资本市场深化改革之际,注册制的推出为优质硬科技企业提供了更广阔的融资平台。我将充分发挥自己的交叉学科背景优势,和团队一起深耕人工智能、半导体、新能源汽车、工业自动化等硬科技领域,从会议室到实验室、到生产线,用脚步丈量中国实干家的情怀,用胸怀感受先进生产力强健的脉搏,用资本助推中国科技行业的转型升级。

  • 地址:上海市闵行区东川路800号
  • 邮编:200240
  • 电话:86-21-54740000
  • 传真:86-21-54740000 
  • 共青团上海交通大学委员会官方公众号

版权所有©2020 交大青年 沪交ICP备05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