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专栏

优秀毕业生 |人文学院学院黄一彪: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时间:2021-03-29  浏览:1502

黄一彪: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人文学院 2021届硕士毕业生

上海市优秀毕业生

关注边缘和个体

科研与学生工作并重

前往清华大学攻读中国史博士学位

选择与契机:兼收并蓄

黄一彪说,他早已无法圆融自己选择历史学专业的契机,也无何过多解释自己从浙江大学转向上海交通大学攻读中国史专业的缘由。在外人看来,其中有诸多问题需要回答。而他说,如果需要什么确切的理由来说明,本人成长过程或足矣。

2018年9月,黄一彪进入交大校园,师从章毅老师。研究生阶段,他担任了人文学院学生第二党支部书记,并积极筹建交大史学社,担任首任社长。科研方面,他重点参与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宋明时期的徽州社会与制度变迁研究”、上海交通大学思政创新发展研究课题“四史教育学习的时代价值及教育路径研究,协助参与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清代民间账簿中的物价与工价研究等。学生工作与学术科研共同构成了黄一彪的校园生活。与多数专业相比,人文学院没有实验室,图书馆成了人文学子的工作室,师生也常相约咖啡吧畅聊学术观点与社会现象。

他感叹到,这两者的工作对象都是人,过去与当下交汇并行,在此之下,一种被大家老生常谈的“人文情怀”自然而然在他心里不断扎根。有温度的学院环境、师生关系与学科理念推动了他的服务意识。得益于交大的学科背景,院系专业发展呈现学科交叉的特点。他也因此有幸认识了众多其他专业的同学,以谦虚之心面对专业知识以及外部世界理应成为一种本能态度。

“为不著于史者发言”是一种坚持

担任学生党支部书记期间,黄一彪相继组织并参与了南京市、绍兴市、上海市浦东新区、内蒙古恩格贝生态示范区等地的社会实践活动。他认为,脚踏实地,然后再砥砺前行,才是我们了解社会与国情的基础。

课业结束后,他即不断参与了多项学术上的田野调查。2019年暑假是他最忙碌的考察时期。除了绍兴、内蒙古等地的社会实践外,他报名参加了由华东师范大学民间记忆与地方文献中心举办的“浙南田野调查班”,为期十数天,结束后便投入到导师主持的歙县南乡的田野调查中。而在2020年春夏期间,黄一彪又独自调研了浙东诸多乡村市镇,结合档案材料,撰写了相关主题的博士研究计划,报考清华大学,最终以综合成绩并列第一名被录取。

比起在学术科研上关注底层社会与边缘人群,他说尽一点绵薄之力服务社会来得更直接实在,更能打动自己。本科期间,他已获得校五星级志愿者称号。硕士期间,他策划并主持数次面对交大教职工子女及交大周边小学学生的“国学起跑线”活动,运用自己所学知识讲授国学课程,提高小朋友的国学基础素养,传播人文精神。此外,还积极投身社会公益事业,至今已累计无偿献血2000cc。如果科研被寄托于知识的生产、突破与创新,那么他认为关怀即是一种人的完成方式。

问渠那得清如许?

黄一彪最后说到,与其他拥有诸多科研成果的前辈同仁相比,自己算不得突出。静下心来专注自己,不断积累知识与功力,而不是一个劲去看别人获得了什么,这是对自己的希冀,也是对学弟学妹们的建议。不管任何事情,意义与解释不仅存在,更有可能会随着时间而改变。或许“为什么”适合在专业和学术中探讨,而“怎么做”更适合学生现阶段的自我升华与社会贡献。

  • 地址:上海市闵行区东川路800号
  • 邮编:200240
  • 电话:86-21-54740000
  • 传真:86-21-54740000 
  • 共青团上海交通大学委员会官方公众号

版权所有©2020 交大青年 沪交ICP备05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