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专栏

优秀毕业生|上海交大-南加州大学文化创意产业学院郭贞祎:饮水思源,勇担重任

 时间:2021-03-29  浏览:1793

       刚到交大,就交了一波五湖四海的校园朋友。每每都会被问起:“你们文创学院在哪?你们学些什么呢?”

       我总是一遍又一遍的解释着,同时也不断加深着自己对于这个行业专业的理解和认识。归根到底,文创是让生活变得更美好的一个领域和行业。在文创学院生活的每一天,都特别开心,且充满无限挑战与可能性。

       细数这两年多忙忙碌碌且眼花缭乱的履历和过往,我沉醉于成长、沉迷于经历和体验这纷繁世界的诸多美妙。在文创学院经历的内外课堂,在紫竹小教室里和同学们度过无数个并肩作战的日日夜夜,都积淀成了未来能坚韧生活底色的一段光辉岁月。

       交大的每个季节都特别美,尤其是秋日。站在每一座连桥上远眺,看着满眼金黄,不由想起在这片美丽校园里所遇到诸多美好的人与事,遇到了很重要的朋友,在每一个拐角或者食堂,一起聊过梦想,聊过困境,聊过天南地北,也聊过冥冥之志。这些闪闪发光的珍贵回忆总是在不经意间触景生情,温柔了岁月,熠熠生辉。

实践出真知:跨越千山万水寻找答案

       文化创意产业管理专业的实践性非常强,但我因为初入文创就有了继续求学的明确方向,为此把学习和生活重心放在了参与导师组项目工作和社会实践上,以期能够为博士阶段的研究提前做好准备,找到自己所关注的研究兴趣,同时也积累大量的田野调查经验,为之后科研训练做好铺垫。

       这两年参与的实践项目跨越祖国山河,总计超过千万里,到过北京国博参观改革开放四十年大展,去过陕西梁家河寻访初心,进入江西革命圣地重温井冈山精神,也跑到成都探索“天府之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奥秘,并为课题项目远赴西部高原的拉萨,在离天空最近的地方体悟人生。我参与的科研工作最终形成了超过几十万字的报告,曾主要负责和参与了上海市政府及嘉定等地文化宣传口的十四五规划方案、SMG品牌数字资产管理、西藏自治区文化发展大繁荣等国家级、省部级课题项目十余项。我见过各行各业、各式各样的人,也有过许多之前人生中从未有过的经历,可最让我记忆深刻的,还是来自于直面和深入文化产业后所带给我的专业启示与人生感悟。从一年级的产业调研课程和各大文创产业领域的奔波,到二年级选择留在交大与深耕研究上海本土的产业和行业,我对文创产业有更多接触的同时也有着更多的思考和感悟。如果说只是市场营销上面的落后,假以时日国内一定能追赶得上前沿水平,但是关于文化IP的革新与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无论是民族、品牌,还是任何需要被“识别系统”所界定的人或物都亟需考量和探索,这也是我们作为新时代文创青年学子所需要为之努力的方向。

       从2019年10月份开始,我在上海市政府新闻办开始了为期半年的挂职实习,有幸全程参与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全程,亲眼目睹国家主场外交所展现出来的奕奕风采。11月5日,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正式开幕了。全世界的记者聚集一堂,偌大的工作间随处都是搭起直播平台的各国记者,第一时间向通讯社发回第一报道。在一众记者的长枪短炮间,我十分激动地意识到这一场主场外交所带给国民和世界的震撼。

       走进会场,更是有“坐地日行八万里”的身临其境感,五大洲不同肤色的人们齐聚一堂,带来各国各样稀奇古怪的物品,我的内心是十分激动且震撼的。不出国门,却可以在自己的国家里享用到全世界的优质物品,联想到麦克卢汉的“地球村”,这应该是全球传播学者最愿意看到和预料到的结果,最好的传播环境应当是全球都处在同一个可以沟通的话语体系里。我也愈发觉得“进博会”此举承前启后的伟大意义,这也成为了我之后撰写硕士阶段毕业论文的主要素材内容和重要的田野调查来源。

       除此以外,更多的是感受到上海这座城市的温度。从学生志愿者到酒店服务人员,以及媒体班车的引导人员,每一个人都在以最大的热情服务并参与到这场盛会当中来。作为盛会东道主的一员,我再一次感受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所呈现出多元文化共存共生,交流分享,共享全人类智慧成果的无限魅力。

       我对上海这座城市的热爱更深了,对国家积极响应全球化而做出的努力而感同身受,同时也对政府工作的严谨规范而产生了诸多好感和直观认知。一座国家品牌大厦的建立离不开人民,一切也都为了人民。从进博会品牌形象到上海城市形象,再从上海城市精神到国家品牌形象,中国对外传播的IP核心,是一切为了人民。

“文创”是什么?最好时代里的社会新风尚

       聚焦到文化产业来看,该如何回应整个国家和民族的IP内涵?我想还是来自于民族的精气神,从文化中来,再到文化中去。

       2019年爆款电影《哪吒》让很多人都意想不到,来自于中国传统IP人物的现代化改编让人为之动容和振奋,也似乎看到了中国动画朝着世界化水平的发展和走向。其中非常经典的一句台词我想很多人日后会成为自己的座右铭:“我命由我不由天。”那么属于中国自己的文化IP在哪里呢?我想就是来自于经典,尤其是儒家经典。

       IP不仅仅只是一个形象问题,更多的是要注入其被人所认可的精神内涵。有一次参加活动听到清华大学方朝晖教授讲授儒家经典文化时说了一句话:“社会精英阶层的糜烂和堕落却要求人民去讲道德”,言语刺耳又敲响了一记警钟。不由让我去扪心自问,自己究竟将自己看作是什么人?若是把自己看作是君子,是社会的精英阶层,那么此一刻我内心的哪一些“意”是人心,哪一些又是天道呢?

       文创不应当是迎合市场、迎合媚俗的快消品,而更应当是社会正能量,是让人民生活的更加幸福美满,精神富足的社会新风尚。

       儒家经典《大学》谈到了“为人所学”和“为己所学”,如今受到了资本和市场的一些外在作用力,文化领域有太多在资本算法裹挟下为人和为己谋生工具的“异化”产品和现象产生,不由让人深感我辈对中华文化伟大复兴所要做的努力还有很多很多。人与技术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融合,这也是现实世界与数字世界的一次融合。2020年新冠疫情以来,数字未来对人类社会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催生了学界对于人和技术关系进一步的关注和反思,对马克思“异化”劳动的回应也成为了我申请博士研究计划的核心命题,以期在下一个阶段的学习和研究中能够给出更为深刻的学理回应与解答。

      为此,我通过不断的实践调研走访,在寒暑假期间接连去到陕西农村、江西革命根据地,开始对于我们这个国家和社会有着更深刻的体会和思考。我们是人民的国家,“好民之所好,恶民之所恶”,是我在做大量田野调查听到人民群众真实心声时最真切的感受,原来在象牙塔里一直讲着“科学”和“民主”的我们,在教育系统里一路前行而不跳出来去看待我们所学习的知识和对社会和国家的认知程度都是偏狭且不完整的。因此,我在此呼吁大家,在学有余力、修身读经的基础上,更要向外走,去看更广阔的世界,才能对社会和生命有更深刻的体察,更能直面经典中所提及的“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认识你自己:是一条漫长的人生道路

       两年多来,在和社会、和他人不断碰撞的过程当中,我会慢慢发现“认识你自己”,是一件多么简单且复杂的事情,在不断的自我反省,在不断的社会接触中体察你的内心变化,去探索一些人性的神秘与可贵之处。结合这两年遇到的各位人生导师,无论是政界、商界、还是学界,都受益匪浅的让我明白了几条总结得出的道理:

       一是审时度势,顺势而上。真正有智慧做大事的人,必定花很多时间去研究和关注过整个时代,站在历史的基础上更好的展望未来,而不仅仅只是着眼于现下看得见的一亩三分地。在和很多同龄人接触的过程中,包括我自己,也多少存在着为当下个体生活的幸福走向而焦虑和困惑,但我终于是在充盈的生活里跳出了这种奇诡的怪圈。在和学院张院长的交流里我明白这是青年人的通病,如何破题,或成为此人一生的格局和走向。为此我早睡,健身,对未知的领域仍保持如饥似渴的热诚与好奇,终于在越来越好的生活状态里安宁,在理性的思考里明白,不要急着成功,也切莫眼高手低。

       二是对于努力的认知。在2019年以前,我的好运气和还算满意的一些人生经历告诉我,个人努力能解决一切问题。越努力越幸运是我在艰难岁月里支撑自己的唯一信念,但这两年的很多经历却是被生活推着、裹挟着、猝不及防的向前迈进的,“无心插柳柳成荫”的人生韵味蓦然让我觉得生活的诸多妙事也有些说不清的道理。虽然这一切发生的前提在于一段时间的积累,父亲总是告诉我“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为此我今年所思虑的结果于“准备”二字而言,已然不单单是专业技能上,而更应当是有方向、有策略的“努力”。譬如说在专业能力上不应当只是对专业基础的巩固和夯实,更多的应当是在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上的拓宽与整理,譬如说在语言能力的提升上应该不满足于对日常交际的语言和单词使用,而是将语言实在作为工具、或者是为我所用,能够在谈判或者交流当中脱颖而出的进阶式训练。诸如此类等等,按照这个思路去想一些问题,确实发现自己尚有很多可以弥补和精进的方面,并且利用好自己的零碎时间,想为更大的挑战做好“准备”。

       三是在人际关系上的粗浅想法。在校园里呆久了总是会觉得,身边人总是以师者或同学的身份出现,相互交流从不设防,我以为这么多年的善良和真诚绝对不是未来在工作中应当去泯灭和丢失的东西,反倒是在复杂且混沌生活里让你坚信的唯一力量。在这个前提下,如今生活开始慢慢经历的一些“社会”的事情,在自我的心态上不应当是抗拒,而是积极的观察和判断,什么是应当坚持的,什么是应当摒弃和反对的。在不断经历和观察中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形成自己的方法论。或许对于别人的方式方法不能认可,但也应当理解,对待身边亲近的人与自己不同的想法也没必要争执或者反驳,求同存异,找到自己独一无二的生存法则和技能,才是未来社会的立身之本。

       新时代中国青年既面临着难得的建功立业的人生际遇,也面临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时代使命。每个人在历史长河中都占有一席之地,如何把自己的站位给明确和摆正,发挥自己的作用,不瞻前顾后,不眼高手低,不妄自菲薄,也不心浮气躁,是我们最应该明晓和实践的真理。踏实做事,保持青春和热血,一步步向前走。回首时会发现,那些年耕耘过土地结出了硕果累累。

       2020年于我而言的关键词,除了新冠疫情,还有博士升学与创业。希望自己能在未来的日子里,在离开了文创学院这片满载希望和厚爱的热土,也能继续心怀梦想,勇往直前。

       2021年,欣于遇己,感恩所见。要一直一直做一个真诚且温暖的人啊,永葆赤子之心,在追求科学与真理的路途上谦逊内敛,任重道远,为自己所热诚的文化繁荣上下而求索。

  • 地址:上海市闵行区东川路800号
  • 邮编:200240
  • 电话:86-21-54740000
  • 传真:86-21-54740000 
  • 共青团上海交通大学委员会官方公众号

版权所有©2020 交大青年 沪交ICP备05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