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专栏

优秀毕业生 |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于金恒:初心仍萦怀

 时间:2021-03-29  浏览:1098

于金恒:初心仍萦怀

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 2021届硕士毕业生

毕业后前往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

“交通·未来”大学生创意作品大赛特等奖

海洋航行器设计与制作大赛特等奖及一等奖

曾任船建研会主席团成员、校友工作管培生等

 

刺头深草里

在上海交通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就读,对于金恒来说有着格外特殊的意义。2014年高中入学时,他就在QQ空间写下“天地交而万物通,上下交而其志同”立志报考交大。青春年华里的躁动往往没什么理由,或许是因为那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带政策春风化雨,或许是因为几位从事造船的邻居……这些让于金恒想去认识、了解、学习船舶,想让自己如名姓的昭示一般——做一条伟大祖国绵延海疆上的小小“金鱼”,穷则游于潭浅、力尽绵薄,达则鲲化为鹏、兴船报国。

2016年,南海所谓的“最终裁决”在国际上引起轩然大波,中国“九段线”海疆主权遭到严重威胁。当此之时,于金恒和几位同学一拍即合,决心针对高效率挖泥船课题展开研究,以期让更多人关注到南海局势。那年暑假,于金恒和小组成员夜以继日的奋战在实验室,回家休息的时间仅10余天。最终,抓斗机构运动配合、被挖掘土体形变、泥浆和尾流粒子群等制作难题均被攻克。他仅用2周就完成该作品的创作,圆满完成制作任务。在当年举办的第5届海洋航行器设计与制作大赛上,此次作品荣获一等奖。此外,于金恒在科技创新活动上还相继获得过第一届“交通·未来”大学生创意作品大赛特等奖、第6届海洋航行器设计与制作大赛特等奖及一等奖等奖励,对船舶专业及造船行业有了更真切的认识和更浓厚的兴趣。

“自小刺头深草里”,学船是一个冷门之选;“自小刺头深草里”,学船也回报了于金恒的热忱。

渐觉出蓬蒿

研究生期间,于金恒身上还有一个鲜明的特色来自于所承担的众多学生服务工作。在班级里,他担任了团支书,为班级团支部切实开展了一系列充实有趣的团日活动。此外,于金恒还联合党支部策划开展了“以勤径登书山,访红船忆初心”活动,荣获上海交通大学团日活动评比一等奖。在这些活动中,于金恒投入了饱满热情,真诚地为同学们服务,取得了良好成效,高质量地完成了工作任务,赢得了同学们的广泛认可。

在学生组织中,于金恒还担任学院研究生会主席团成员,主抓就业服务、内部建设等,开创“船建年会”品牌活动,以“宣讲大会”+“素质拓展”形式,吸引10+科研团队、40+师生参与;发扬“船承选调”、“船承未来”品牌活动,深挖“应届毕业”、“毕业5年”、“毕业10年”学长资源,相应开展就业指导、生涯规划及价值引领活动,助力船建学子解决最为关心的就业问题。2019年2月至6月,于金恒担任交大船院校友工作管培生,负责校友资源开发及活动期间校友接待等工作;参与组织策划船院校庆日、校友返校周、校友口述史采访等活动,覆盖200余名校友;接待、采访多位院士及各行业巨子校友;参与筹建交大船院校友会,起草校友会章程(初稿);参加上海交通大学校庆“短视频征集大赛”,获抖音10000+点赞排名第2。

“而今渐觉出蓬蒿”,学生工作让于金恒显得不那么平凡;“而今渐觉出蓬蒿”,学生服务让他在求学路上找到发光发热的新路径。

愿使海清晏

于金恒研究生阶段主要从事疏浚抓斗设计研究,师从交大海科院董事长杨启教授。造岛神器“天鲸号”挖泥船,就是导师所在团队的智慧结晶。据实言之,虽有名校氤氲、名师指导,于金恒认为自己的科研之路一开始并不顺畅。努力寻找答案的过程是漫长的,求索于师长、亲友、同学,求索于经、史、子、集,也求索于知乎、龙船,求索于方寸之间。最终,于金恒知道面对其修远兮,只能“客观的事情客观解决,主观的事情主观解决”。这句简单的话成为了于金恒朴素有效的方法论:客观的事情,学习、工作、任务、条件统统客观,那就通过学进去、做出来、客观的完成好任务、客观的改善条件解决。写不出论文,人人都说要多看文献多思考,那就“真正”的、“客观”的去深入文献中,把论文写出来!主观的事情,心情、态度、体悟、感知统统主观,那不妨调整自己做开心的人、端正的人,悟道于须弥芥子,感知于云卷云舒。不太幸运的时候,你可以选择想想自己的高光时刻愉悦身心;辗转反侧难以入眠,你可以选择强行让自己不再去想。“客观的事情客观解决,主观的事情主观解决”,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于金恒开始逐步平衡好科研、工作和日常生活。

在我国社会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过程中,湖泊、水库的开发利用提供了重要助力。但是,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不断发展,湖泊及水库也出现了水质污染、富营养化、生态退化、储水能力下降等问题,急需环保疏浚作业清除水底淤泥,从而实现湖泊水库污染治理,恢复湖泊水库生态。针对该课题,于金恒坚持一步一个脚印扎实研究,所研究的拼装式湖泊水库环保疏浚抓斗挖泥船,抓斗采用液压动力驱动、环保疏浚设计,船体采用模块化拼装设计,契合湖泊、水库应用条件和环保疏浚需求,有望实现较好的疏浚效果和较高的挖泥效率。于金恒发表了一篇论文,申请了一项国家发明专利,在该领域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小小成果。明朝戚继光将军荡平倭寇之后,曾写下“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自白。自从事挖泥船研究以来,于金恒也有助力祖国早日解决南海争端、维护主权的宏愿,希望祖国挖泥船研究再上层楼,“愿使海清晏”。

“兴船报国”确实是一件很有家国情怀的事。信息时代里,太多人不屑谈情怀,但这也并不高明。于金恒有幸与朱英富、杨葆和、武朝晖、姜福茂、何炎平五位船舶设计大师有过交流,他们谈过最多的也无非“坚持”和“当下”。没有人生而伟大,却总有人正年轻。这些大师的脊梁支撑起行业发展,也荫庇着后学。选择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于金恒将再度出发、扬帆云海。

  • 地址:上海市闵行区东川路800号
  • 邮编:200240
  • 电话:86-21-54740000
  • 传真:86-21-54740000 
  • 共青团上海交通大学委员会官方公众号

版权所有©2020 交大青年 沪交ICP备05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