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风采

田新亮:走向海洋,我的梦想

  时间:2012-11-12  浏览:1003

  自画像:田新亮 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 博士研究生

  小学四年级的某一天,我收到了在北京读大学的哥哥寄给我的一套用于手工制作的硬纸板原料。带着极大的好奇心,我沿着纸板上的切割线将纸板剪开,再沿着折叠线将其折起,然后用胶水将其粘连。一艘军舰跃然于我眼前,有炮塔,有雷达,有舰载直升机!作为一个成长于内陆的男孩,连大河都鲜见,对船舶的概念更是知之甚少,但是对海洋的憧憬就成了我毕生梦想的源头。

  我的蓝色梦想

  2004年秋,我如愿考入上海交通大学船建学院,并于一年半的大平台学习后顺利转入船舶与海洋工程系。四年的本科学习带给我全面、丰富而扎实的船舶专业知识。我慢慢意识到,船舶远非儿时折纸游戏那么简单,而是一个集钢铁、石化、装备制造、材料和电子信息等于一体的综合性产业,对航运业、海洋开发和国防建设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2007年,我国新接船舶订单和手持订单量首次超过了日本和韩国,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然而,作为行业内的我们却看到背后的忧虑。国内船舶公司的造船订单多以散货船和集装箱船为主,而高附加值的油轮、液化天然气(LNG)运输船、海洋平台等多由国外造船厂制造。这些高附加值船舶每艘售价都在十几亿元,散货船不及其五分之一。

  也是这年秋天,在一次海洋工程模型试验课上,杨建民教授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中国海洋工程的美好蓝图,其人格魅力和乐观的人生态度深深地感染了我。从此我的梦想已不仅仅是大船,更宽广、更深邃的海洋成了我魂牵梦绕的地方。在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我有幸接触到了各式各样的海上油气开发的平台,也深入参与了多项海洋平台模型试验项目。很多交大学生对东校门北侧那个拱顶的建筑好奇,只听说里面有个水池。其实,这个水池就是一个缩微版的海洋。在这个水池内,我们可以“兴风作浪”:研究海洋平台及其附属装备在恶劣海况下的性能。与船舶相比,海洋工程装备不可随意移动,必须能够抵御百年一遇甚至千年一遇的恶劣海况,因此其科技含量更高,挑战更大。

  我国海域广阔,拥有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和1.8万公里的大陆海岸线,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海洋大国。但是,长期以来,国人致力于陆上资源的开发和经营,对海洋资源的探索和开发程度相对较弱。我在挪威访学期间结识了一位英籍教授,他在50年前曾跟随他父亲从纽约买了一条小船,然后两个人横跨大西洋将船开回英国。这种经历,当我转述给身边生活在沿海地区的同学时,他们都觉得难以想象。地球其实是一个“水球”,广阔的海洋蕴藏着渔业、油气、矿藏、旅游、生物等丰富的资源。我国人口众多,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对各类资源的需求丝毫不亚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可喜的是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海洋资源,相关科研技术更是发展迅速。

  我的蓝色誓言

  在蔚蓝的海洋里,如果没有强大的海洋工程及其配套工业体系,纵有再广阔的疆域,也只能“望洋兴叹”。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的海洋工程装备研发和制造能力距离国际领先水平尚有一定的差距。我已暗暗立下了誓言,立志投身祖国的海洋工程行业,为那片蓝色的国土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历史上,中国人依靠自己的努力实现了一个个从无到有,我们发射了卫星,上天探了月,下洋勘了海。近年来,我们船舶与海洋工程系为沿海的油气开发提供了大量的技术支撑。我们已经看到了希望!我相信,在我们一代代有志青年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能实现蓝色梦想!

  最后,我愿用校歌里的一段歌词“同学们,同学们,振兴中华,振兴中华,宏图在胸,重任在肩”与大家共勉。选择了交大,就选择了责任!走向海洋,我们交大人责无旁贷!

 
 
 
 

  • 地址:上海市闵行区东川路800号
  • 邮编:200240
  • 电话:86-21-54740000
  • 传真:86-21-54740000 
  • 共青团上海交通大学委员会官方公众号

版权所有©2020 交大青年 沪交ICP备05053